乌达区政数局定期总结推广区域内各部门在营商环境建设中的好经验好做法,近日,推出2025年第一期共22个优化营商环境工作典型经验做法。本期分享3个案例。
服务窗口下沉 电力服务进园区
(乌达区能源局、乌海市乌达供电分公司)
乌海市乌达供电分公司注重提高服务质量和客户满意度,把供电营业窗口直接“搬到”工业园区门口,建立与客户常态稳定的沟通渠道,做到上门服务、精准服务和跟踪服务,针对各类群体、用户关心的问题、存在的服务需求、供电服务中存在的难点等,提供个性化供电服务,拓展服务内容,解决企业在实际生产中遇到的用电难题。
在乌达工业园区,乌海市乌达供电分公司建立完善的客户服务流程,可提供用电业务咨询、业扩报装、电费查询缴纳、投诉等服务,实现工业园区企业用户不出园区即可办电,大幅缩短供电服务半径和需求响应时间,提升工业园区用电企业的获得感和服务水平,打通了电力服务群众的“最后一百米”。
服务驿站工作人员向企业负责人及企业自备电工讲解安全用电知识,对企业配电室进行用电检查,宣传最新电费政策;通过用能分析、能效诊断和设备耗能情况查询,为企业提供“供电+能效服务”技术指导,减少非必要设备使用,减少电费支出,减低能源消耗;针对不同客户的差异化服务需求,及时提供节能技术支持、精准告知信息、限时响应业务咨询、供电服务、快速抢修、主动抢修等服务内容,在营造良好营商环境的同时,真正为客户带来暖心、贴心的供电服务,为工业园区提供全方位的电力服务保障,助力当地经济发展,提高企业客户安全生产质量。
乌达区文化馆以公益免费艺术培训为抓手
全面提升公共文化服务水平
(乌达区文化旅游体育局)
乌达区文化馆作为乌达区文化服务的重要阵地,始终致力于提升公共文化服务水平,不断创新服务模式,以满足基层群众日益增长的精神文化需求。其中,公益免费艺术培训班的创办,便是文化馆创新服务的一大亮点。
一是深入推进改革,坚持服务群众。乌达区文化馆深入推进文化领域改革工作,始终把提高公共文化服务水平作为衡量本单位工作的唯一标准。我们紧紧围绕文化馆免费开放的要求,坚持学习各相关文件精神,坚持以人为本,不断创新工作思路。通过深入基层,承办、协办各类文化艺术活动,我们抓好业余文化队伍建设,加强基层文艺辅导培训工作,为全区各类文化活动的开展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二是丰富培训内容,满足多元需求。在每年的春、秋两季,我们各开设为期3个月的培训班。从最初的舞蹈、声乐培训,到如今已经增设到13大类18个班,包括舞蹈、时装走秀、合唱、古筝、电子钢琴、葫芦丝、古琴、非洲鼓、茶道、马头琴、手工艺钩针构、萨克斯、魔方班等多种课程。这些丰富的培训内容,满足了基层文艺爱好者的多元化需求。
经过不断努力,乌达区文化馆已建成便捷高效的公益文化艺术培训体系,并深得基层文艺爱好者喜欢。文化馆不断摸索创新,根据学员出勤率及学习成果,每年在课程上都有所增减调整。乌达区文化馆已累计开展公益免费课程370余课时,参训人数达7500人,取得了有目共睹的成绩。
乌达区大气污染防治“三监”联动机制
提升管控水平 提高监管效能
(乌海市生态环境局乌达分局)
近年来,乌达区高度重视生态环境综合整治工作,坚决贯彻落实国家、自治区及乌海市关于生态环境综合整治的各项法律法规政策文件,生态环境治理工作取得明显成效。但随着乌达区生态环境综合治理工作的深入推进,工业源常规治理措施和减排空间收窄,治理及减排措施相对欠缺,环境质量改善难度越来越大。为寻求更加先进有效的管控措施,解决生态环境质量改善问题,我区按照市里要求探索试行了乌达区大气污染防治“三监”联动工作机制。
乌达区大气污染防治“三监”联动工作机制,即建立“三监”(“监管—监察—监测”)联动工作、“三监”联席会议、“三监”联动帮扶和“三监”溯源机制,针对重点时段、重点区域、重点因子制定矿区、园区和异味重点智慧监管等多个应用场景的工作运行机制。将各项工作明确到区级具体部门、具体人员,确保工作机制顺畅实施。
针对具体场景,接收市生态环境局将前端感知到的问题线索后推送至各单位,各单位将问题线索依职责分派至各内部科室,区级各部门依职责提前采取管控措施,快速响应、高效处置,并将管控措施及效果及时反馈收集,在大气污染防治方面各部门部门协同与联动合力进一步加强,基本形成上下联动、协同作战、高效运转的工作模式和部门“一盘棋”的工作局面,推动全区大气环境质量监测预警从被动响应转为主动预防,实现了大气污染防治快速定源、快速定事、快速定人,有效减少大气污染物排放,改善环境空气质量。
在各开发应用场景中,充分整合现有各类监测资源,将市局推送的激光雷达、高空视频、空气微型站、污染源在线监测、视频监控等监测设备识别出的重点管控行业、重点管控区域、重点管控企业、重点污染源等线索按照频次要求推送至各部门、各部门如自然资源、能源、交通运输、城管局等单位对推送线索开展研判分析,进行现场核实,对辖区内重点管控区域内所有工矿企业、道路、工地、裸地餐饮等污染源进行摸排,找出具体污染源,将污染区域精准定位到一条道路、一家企业的一个具体的污染源(含无组织和有组织排放源),列出污染源问题清单,依职责将线索分派至各部门和执法大队,责任到部门,责任到具体工作人员,依法查处,督促整改,及时上报,问题指向更加明确,实现违法问题的“精准查处”,污染管控措施由粗放管理转为精准管控。共计收到问题核实汇总情况21次。按照市局安排部署,共计启动8次环境空气质量保障工作,充分运用微信、电话、现场告知等方式方法,通知全区60余家工矿企业开展防控工作,同时围绕我区大气污染防治中心工作、阶段性重点工作等,加强治理项目统筹谋划、安排部署具体防控任务、及时协调调度相关企业、每日总结评估,共计完成23次。
对矿区扬尘污染防治情况,持续推进矿区道路环卫保洁抑尘工作。增加配属清扫、洒水等车辆不少于6台,司机、保洁人员等21人,空气质量保障期间重点对煤炭物流园、运煤通道保洁作业频次。对采空区治理项目、煤矿生产强化生产扬尘污染控制。结合作业区域视频监控,加强巡查,防止擅自组织生产,严控扬尘污染。道路货运超载超限整治情况。三是实施治理超限超载、扬尘污染违法行为,增加出动执法人员执法车辆台次,检查重载车辆频次,纠正苦布覆盖不规范车辆,进行政策宣传。加强城区面源污染管控。对辖区范围内维修及喷漆经营门店、汽修行业喷涂车间等进行排查,禁止主干道两侧店外室外加工水暖、门窗、防盗网等小五金用品过程中开展各类焊接、切割作业。加强城区露天焚烧行为管控。对在城市街道、小区楼院、僻静小路等极易发生焚烧行为的区域进行动态巡查,加大昼夜执法巡查管控力度。督促城区施工工地严格按照“六个百分百”进行施工,工地内土方及时回填或覆盖绿网,高温、大风天气增加场地内洒水降尘频次。
通过三监联动开展,及时有效推动我区空气质量保障工作得到全面落实;预测23天污染天气中,其中18天达到了优良天,超额完成了空气质量保障任务。2024年,自治区下达我区环境空气质量指标任务共4项,分别为空气质量优良天数比率78.9%;细颗粒物(PM2.5)浓度32.25微克/立方米;颗粒物(PM10)浓度92.75微克/立方米;重污染天数比率0.0%。2024年我区环境空气质量优良天数282天,同比2021年增加10天,优良天数比率80.5%(按照自治区剔除沙尘天考核计算),同比2021年增加2.2个百分点。PM2.5浓度27微克/立方米,同比2021年浓度下降10.0%。PM10浓度76微克/立方米,同比2021年浓度下降13.6%。PM2.5浓度和PM10浓度实现有监测历史数据以来最好水平,全市三区唯一下降城区。环境空气质量优的天数达到44天,达到历史最好水平。全年未出现重污染天气。
扫一扫在手机上查看当前页面
政务微信
移动门户
顶部